武漢理工大產 九成出口國外
氫燃料電池汽車續航能力達400公里,相當于從武漢行駛到武當山,但每次加氫只需3到5分鐘的時間,這使得這種新型車比電動車發展前景更廣闊。27日,記者從在漢召開的國際氫能經濟和燃料電池伙伴計劃碰頭會上獲悉,氫燃料電池已成各國政府爭相發展的高端產業,而我國相關發展也不落人后,武漢理工大學研發氫燃料核心部件構成的電池,只有書包大小。
據了解,該伙伴計劃幾乎囊括了世界發展新能源的主要大國,中國作為發起國之一,參與者還有德國、法國、美國、日本等11個國家,而武漢理工大學、同濟大學、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等專家組成中國代表團。會上記者獲悉,德國已制定名為“NIP”的氫和燃料電池計劃,法國將氫能燃料電池納入了“再工業化計劃”,而日本一直致力于建設商業型加氫站,連首相官邸也采購了氫能汽車。
去年底,日本豐田在全球首次發售氫燃料電池汽車,以氫氣為燃料,行駛時只排出水,被業界認為是“終極環保車”!艾F在提起新能源,全球最熱的不是風能太陽能,而是氫能”,國家“863”計劃氫能燃料電池主題專家、武漢理工大學燃料電池湖北省重點實驗室主任潘牧教授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介紹,氫燃料電池將從天然氣中獲取的氫通過化學反應轉化為電能,且幾乎沒有任何碳排放。小容量的燃料電池可以驅動汽車和叉車,一個集裝箱大小的燃料電池可以為工廠提供電力,甚至將其串聯起來,形成兆瓦級發電廠。
潘牧介紹,上汽、東風、一汽、奇瑞等車企都曾研發氫燃料電池汽車,“目前理工產氫燃料核心芯片做成的燃料電池,已可達書包大小,要知道,20年前,某國產氫燃料電池樣車,一輛中巴車只有一個座位,因為全部空間都留給安裝燃料電池了!做得更小更實用,就有產業化空間”。
據了解,國產氫燃料電池在國際市場上較有競爭力,理工大出產氫燃料電池“心臟”——膜電極,達到國際先進水平,90%出口國外,主要用于通訊基站建設。
(轉自于長江日報)